安乐哲语录

1.我们处在重要转折时代。中国仅用一代人时间,便奇迹般崛起,确实令人刮目;我们正目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发生重大转变。世界文化秩序也会变吗?中国文化是不是也将改变世界?                             

2.人是人的关系造就而成,这是孔子哲学一个根本思想。一直与启迪精神的人群同处,这样度过生命的诸多年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福分。

3.如果你一直往前走,你最终就会很自然地到达某个地方。我的秘密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不要不停地换马。我是始终骑着一匹马走路的.

4.“一多不分”宇宙观为儒学和中华文化内核,期待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呈现,需以儒学“一多不分”意识增强人类共同命运感,领悟从“一多不分”文化视野,去理解中国与世界未来的途径。                         

5.我的责任和中国的学者不一样,儒学是全世界的资源,我的责任是要把儒学介绍到西方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儒学,扩大儒学的影响范围。“就像贝多芬,他的音乐不只德国人喜欢,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所以,我要把儒学从唐人街带到外国去。

6.哲学不是一个课程,哲学最后不是哲学家的问题,而是老百姓的问题

7.这个时代需要现代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开放的儒学。我认为,当代人看待儒学就像是看到祖父的照片,衣服不同,长相不同,但总能在他脸上看到一种延伸;它不是已经死亡的体系,就像贝多芬音乐在各国都很受欢迎一样,儒学也应当如此。

8.儒学不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儒学。

9.孔子避开了自天生而固有的本质主义理念。“君子”是一种修养而成的高尚,它不是与生俱来。孔子区分文明的社会与不文明的社会也是持这种态度。

10.尧、舜和周公皆是因他们所做的事业而享誉人间,由于他们的事迹而被视为“义”的楷模。他们在中国传统延续中不断被称颂的美名,是出于对他们行为所赋予的“义”的信仰。

11.在今天人类意识形态意义上,“一多不分”的“人”要成为对“个人主义”的另一种选择。个人主义的信条是“生而既成”人,即生来一个“神赋”的独立本质人,单子个体、一己自我、我为中心的一多二元人,而儒学讲“一多不分”“人”,强调人非“生而既成”,而是“行之而成”,也即“做人”、“成人/仁”及“成己成物”。安乐哲表示,一个个人是怎样“成人/仁”的,这是一个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显而易见、无处不谈论的问题

12.当今世界文化长期由强势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主导;到处蔓延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及与之伴随的“自由价值”,导致“有限游戏”成为流行思维模式。 “有限游戏”,就是产生一个赢家、一个输家,让我是赢家,你做输家;无限游戏是我和我的孙女为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一个世界要加强我们的关系,没有一个起点,没有一个最后,规则随时改变,最后的目标是繁荣的生活,是一个关系为主的模式,而不是赢赢输输的模式,要解决现在世界的困惑,必须从有限游戏模式转向无限游戏模式,就是这样简单。

13.在西方书店里找中国哲学书,在哲学类找不到,要到“东方宗教”类书架上才能找到。按照西方学术分类,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philosophy)。大多西方大学的哲学系不教中国哲学。学中国哲学要到“宗教系”(Religion)或“亚洲系”(Asian Studies)。甚至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的都不是孔子,而是海德格尔

14.“西方一开始就把中国哲学理解为是犹太-基督传教士刻意解释的那样,用西方人熟悉的西方宗教思想的话语去解释中国哲学。今天还使用着这套话语,事实上是盎格鲁/欧洲话语的‘自我殖民化’,其中参杂着种族主义。” “继续用这个话语,是学术的不负责任,针对这种现象必须作比较哲学的研究”;“ “只有用中国自己话语才能理解中国思想,用西方话语去理解是弄不懂中国的。”

15.  1)中华文化不是把“人”设想为不可改变本质性的(beings),而是人人是联系不分的“做人过程”(becoming);

2)不在普世性与个性冲突的假设上叙事,任何个性都不脱离域境;

3)不在一切个体背后有一个同一本质的假设上叙事,而是任何具体一物都不脱离万物(一多不分)或“万物与我为一”认识;

4)没有独立个体性的虚构假设,而是凭借依靠万物皆为关系的经验。

一言以敝之,西方学术考察问题出发于与经验无关的形而上学抽象,从假设出发。中华文化传统考察问题方法是从某一问题出发,在获得一种与此有关方面网状交织关系的角度上下功夫,既去看与人的相关又去看与情势的相关。其实表达这种方法论的常用语是:不搞“瞎子摸象”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虚构一棵独立树木是长在空中的

16.中华文化不以“一己主义”为价值(随之而来的是自由、平等、理性、自主、一己利益、私人、私人公司、民族国家等等价值),而是以活生生、生命攸关的关系作为价值。前者导致零和的暂时性规则,后者关注长远双赢规则。是这样的文化价值、企图和行为导致出不同结果。

17.西方了解东方总是用自己的结构和术语造成中国文化观念的误读和扭曲,如:把“天”译为“Heaven”,等于把中华文化塞入亚布拉罕的“上帝”体系;“义”变成“righteousness”,“道”变成“the Way”,“礼”变成“ritual”,“孝”变成“filial piety”,“仁”变成“benevolence”,“理”变成“principle”都属于这种强加。强加造成的事实是中华文化不是自己叙述自己,而是在西方话语的叙事结构中遭到肢解。中华文化被拖出自己所存在的范畴,被塞入另一种范畴的结构和逻辑之中。被强加上西方这种范畴逻辑和框架之后,中华文化被阐释为低人一等的、需要被纠正的、专制的、神秘的、落后的、非自然的、集体的(贬义性的)、异教的。

18.西方在对待中华哲学文化上,是按照西方概念标准来讲述和衡量,是一种单向主宰性的阐释;这种阐释起到一种鞋拔子作用,把中国哲学的脚往西方概念鞋子中硬塞。

19.在全球互相依赖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下,应该有中华文化的一个席位,中国作为股东带来的将是平天下:给世界和平。儒家文化会带来着眼于双赢的无限游戏原则,而不是有限的“零和游戏”原则,会加强世界的联系。角色伦理有利于克服排他性自私利益为中心的一己性思维,把“个体人”看成“大家”,看成“我们”。她要推出互相尊重的文化,以家庭观念作为世界秩序基础点,让世界从零和游戏思维萌发出地球村相互依存的意识,实现和而不同,而不是走向普世原则规定的同质思维上去,不搞山头主义。

20.家庭始终是出发点,世界繁荣昌盛是目标。用“角色”作为一个生存内涵与赋予道德性的词汇,打通了家庭、社会与国家的隔阂。这一具有辐射性、有机性概想的关系秩序,所表达的儒家思想是,美满家庭才是昌盛国家的直接、真正的源头。

21.在孔子看来,谏对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谏是一种值得尊敬和践行的义务,会让家庭和国家正常运转。

22.儒家哲学的内涵价值及教育制度,对新世界文化秩序,堪为重大利好。西方需要克服今天对“儒学”的误解,要坚持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伦理。儒学在关系结构中确立的人的观念,可以成为西方个人主义的强有力替代。                                     







安乐哲 (Roger T.Ames)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尼山世界儒学
+ 详细了解

互动交流

  • 下载专区

  • 企业邮箱

  • 官方微博

  • 一多不分微信

    公众号

  • 一多不分讲堂

    直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