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阐释儒学中国,当讲“一多不分”
分享:
1、什么是“向世界阐释儒学中国”?
       
    它是话语问题。我们现在感到缺少话语权。儒学、中国文化,中国想法、做法、说法,说了出去积极效应不大,似乎很不容易被理解,甚至还要挨骂!我们有点茫然,不知道怎么去讲述自己才会被理解,不知道什么话语才合适,我们陷于寻找话语体系的被动。所以,今天讲“向世界阐释儒学中国”,很大成分是牵涉解决中国话语被动的途径。

2、为什么用儒学阐释中国?

儒学这里是中华文化整体性的符号,是代言中国文化。儒学中国就是“一多不分”思想文化的中国。儒学以及中国思想传统主要各家各派,没有哪家不讲“一多不分”。儒、释、墨、道、法,现代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讲“一多不分”。而不讲“一多不分”的东西,在中国是会被淘汰的,不管它背后有多么强大刻意的个人力量,最后都是要被抛弃。

    儒学与各家各派相系不分、一以贯之。儒学直击人与社会乃至自然问题,历史上是文化传统主干作用。向世界阐释儒学,可达到阐释中华文化整体以及总的中国想法、做法和说法;原因也是,与印欧文化传统相对而言,儒学及各家各派主要传统中国哲学,都是同一文化语义环境。阐释儒学,是阐释这个中华语义环境,可在内核、整体结构上,将中国文化介绍出去。

3、儒学庞大传统,能简言为“一多不分”吗?

数千年历史过程形成的儒学传统,它的博大,是毋庸言说的。但是否可一言以蔽之?在比较中西哲学阐释领域,是可以的;与印欧传统相对而言,是四个字:一多不分!就是说,儒学再博大、精深,都讲的是“一多不分”;其所有经典、名言、绝句,无不可阐释为,它讲的是“一多不分”。儒学其实就是“一多不分”学问。

    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儒学观念,无一不是“一多不分”,无不着眼天地万物、人与人不相分的联系。如能把儒学所有细节,都能讲出是如何将“一多不分”研究到极致,就做到了对儒学的最好阐释,就是大道至简,就可最让人理解。

4、“儒学中国”是什么中国?


    儒学,就是一多不分学问;儒学中国,就是一多不分学问的中国。阐释儒学中国,就是阐释中国是个信仰“一多不分”哲学,根据“一多不分”而想、而做、而说、有“一多不分”语言的民族。

    相对于世界,尤其对印欧传统而言,“一多不分”为最不同、最突出的中华特点。应该说,不懂中国是“一多不分”,就难以理解中国,就不会有讲述中国的话语,就不能把中国说明白。

5、什么是“一多不分”?

“一多不分”是道的呈现;道所表现的使世界自然万物皆是“一多不分”。很简单,“一多不分”就是任何“一”都与“多”分不开;“一”是任何东西,我、你、他,都不是单独的,而是与他物、他人,与世界万物、人群社会不分的。因为任何事物、任何人都相系不分,所以呈现浑然一体,构成一个整体,所以“一”也是这浑然一体之“一”。

    这样“一”本身其实即是任何物、事、人的延续不断,“一”就意为延续、联系,就是“以关系为本”(primacy of relationality),是无限关系,是须臾不可离开关系。正是这个“延续不断”“一”,致使现存世界无可能有一个超绝、与一切相隔断关系的“一”。

6、不讲“一多不分”,儒学就听不懂了?

    正是。因为无论阐释儒学的任何东西,都是讲“道”,讲“一多不分”,所以不去阐释儒学的“一多不分”,就等于不把它放到中华语义环境之中,就讲不到根儿上,就不是在比较哲学视野,就不是相对于“一多二元”而言,就等于缺少“一多不分”话语,没有话语,也就没有阐释手段,就必定讲不出人们能听懂的儒学学问,而只能讲一种扭曲解读。近现代以来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一多不分”对很多中国人,因为习焉不察、不言而喻,都似乎不是什么新鲜要紧东西。

       而当它牵涉向世界阐释儒学中国,再不敏感起来,就是愚钝了。比如习惯地把“仁”作为“benevolence”(施惠)解读,其实是不讲儒学的“一多不分”,而是讲与“一多二元”(上对下的单线单向)基督教貌似的行为去了,似乎儒学仅是一种西方教会的教义。我们为什么找不到讲述中国自己的话语?原因就是意识不到要讲“一多不分”,手里也就没有“一多不分”话语;却反而是用“一多二元”话语,而“一多二元”话语不具备讲述儒学中国功能,因为它是讲一多二元故事功能的。用“一多二元”来讲“一多不分”,是话语不对头,本身就已构成对中国理解的障碍,只会扭曲中国“一多不分”想法、做法和说法,只会制造困惑话语。

7、“一多二元”是什么?

     “一多二元”是安乐哲教授所作比较中西哲学阐释,是超然绝对主义、单子个体主义与二元对立主义的西方文化语义环境,英文transcendentalism, individualism 及dualism。“一多二元”的“一”是一个虚设,是假说宇宙存在一个唯一超然绝对本源。不同印欧思想家对它的假说有各自不同的虚设名词,如Form, Unmoved Mover, Geist, Deity, Universal Principle 等等。

     “多”是这个“一”单线单向派生出的一切单子个体,是“虚无”陡然而有。“一”与“多”各自独立、存在“一”支配“多”线性二元对立关系;一切单子个体间也是各自独立、碰到一起即是矛盾冲突,构成一个对另一个的单线单向“A决定B”二元对立关系。

8、为什么“一多二元”是理解儒学中国的障碍?

      用“一多二元”话语、词汇、概念,其实是用“一多二元”形而上学,用天人二分、“两个世界”对 “一多不分”哲学、“天人合一”观、“一个世界”观进行误读、扭曲甚至解构。因为“一多二元”是不对头的另一套思想意识,另一套话语,本身已构成理解中华文化障碍。障碍的表现就是“一多二元”结构对“一多不分”的强加。

    中国人的这种情况,是出于不知道西方是“一多二元”,是先用“一多不分”误解西方,之后又拿引进的“一多二元”话语误作“一多不分”来解读与讲述中国。这样“一多二元”的内涵结构,就一下子成为西方与中国人都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对中国人,当然是由不知彼而发生的不知己问题。

9、思想意识混乱是什么状况?

状况是:

    1)印欧西方与中国传统不同价值观在头脑中混杂,中西不同逻辑思维在头脑短路矛盾、冲突,出现是非浑浊混乱、心理困惑;

    2)有一种精神分裂,是话语概念与思维意识失去逻辑:下意识是中国的,话语意识认同是西方的;下意识与话语含义分裂。


    比如:一般人们认为“自由”是好东西,但却不意识,这一认同是印欧传统的、将人视为单子个体世界观思维意识;“自由”其实是个体人不相联系前提的虚构假设逻辑。但另一方面汉语含有的,是人与人互系不分意识,于这一文化语义环境,单子个体“自由”并无容身逻辑,仅是空谈。

“自由”于中国意识,总与“万物互系”浑然而一理路分不开;谁在万物联系上面精到,谁才有自由可言。社会政治意义的“自由”,更不是单子个体的,因为单子个体人本身是个虚构;凡社会政治自由的实在意义都脱不开特定关系,没有人是抽象自由个体人。

       同中国传统及现代政治思想相和的“自由”,只是民本意义,也即人民自由——大多数劳动群众、底层人民免除少数人压迫的自由。这决不是当今不少人盲目追捧的个人主义“自由”。这实际是,推行个人主义自由,尤其在中华文化土壤,只是思想意识与社会实在分裂病症的表现。

10、如何结束思想意识混乱?

      “自由”于中国意识,总与“万物互系”浑然而一理路分不开;谁在万物联系上面精到,谁才有自由可言。社会政治意义的“自由”,更不是单子个体的,因为单子个体人本身是个虚构;凡社会政治自由的实在意义都脱不开特定关系,没有人是抽象自由个体人。
       
      同中国传统及现代政治思想相和的“自由”,只是民本意义,也即人民自由——大多数劳动群众、底层人民免除少数人压迫的自由。这决不是当今不少人盲目追捧的个人主义“自由”。这实际是,推行个人主义自由,尤其在中华文化土壤,只是思想意识与社会实在分裂病症的表现。

      要突出“阐释”、而不是“翻译”儒学中国;儒学中国不能单凭“翻译”达到让人理解。传统“翻译”忽视“阐释”这个根本。只限于用貌似相近词汇,进行语言附会式“翻译”,历来都把中国“翻译”到西方的理论框架中去,到基督教教义结构体系中去,造成儒学中国的被扭曲、误读。对儒学中国,必须是比较中西哲学的“一多不分”阐释,必须依靠对她“一多不分”哲学特点进行的阐释。

11、怎样对“一多二元”、“一多不分”比较阐释?

     要到西方文化语义环境去发现西方话语概念的原汁原味含义,也到中华传统文化语义环境去找中国语汇自己的原本含义。只要分头找了,我们平常一直误以为的、在含义上貌似意义相同的西方与中国概念语汇,其实都风马牛不相及。

    比如:谁能想象人权与“human rights”是在宇宙观上就开始根本相异、两个毫不相干的语汇?做了功课之后,我们才知道,中文“人权”是“一多不分”,是从人与人关系的恰当性出发的,而“human rights”渗透着浓厚单子个人主义及“一神”存在的前提意义。二者原被认为是同一个语汇,纯属简单附会、误读。比照阐释告诉人们,它们根本是不同逻辑意义。当今的思想意识混乱与逻辑思维分裂,是盲目牵强附会及不对称误读必然导致的。

12、为什么“一多不分”在中华传统一以贯之?


       “一多不分”渗透在1)中国人对自然宇宙万物的认识;2)对一切事物的认知观(观与感而遂通;格物致知);3)对一切事物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4)生为大德作为人世、宇宙间最珍贵、最享珍重的行为(价值观);和5)创造汉语的初心及汉字语言的精神魂魄。尤其是,如果不是表述“一多不分”,不赞美生生不已,本不会创造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字语言。《说文解字》的每个汉字中,我们都会发现浓郁的“一多不分”精髓含义。


      可以结论说:中国的一切故事都旨在叙述“一多不分”,也因此都是“一多不分”故事。也可说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只有旨在叙述“一多不分”,才是中国故事,否则是不伦不类故事。中国一切故事,只要能阐释出 “一多不分”内涵的,就会好懂,不仅对中国人好懂,对世界也好懂,最可能产生共鸣。“一多不分”使我们有能力讲明白儒学中国的文化,澄清、解除困惑的问题,让我们有信心讲好中国动人的故事。

13、一多不分话语体系

    着眼儒学中国的一多不分、心物合一世界观、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着眼 “道、天下、人”的不二意识,崇尚万物、自然、人、社会的恰当、和合、相系不分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14、儒学中国的一多不分故事
    
      凡中国故事所讲人、人生、精神追求、“意义所在”、成就与归宿,都是一多不分:

    1)“人”:一多不分关系的构成;

    2)“人生”:活好一多不分关系;

    3) “精神追求”:安身立命于一多不分关系;

    4) “意义所在”:一多不分关系的平凡变不平凡;

    5) “成就”:一多不分思想意义的立德立言立功;

    6) “归宿”:归于一多不分关系、归于天地、归于祖宗、归于人类生命的长河。


安乐哲 (Roger T.Ames)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尼山世界儒学
+ 详细了解

互动交流

  • 下载专区

  • 企业邮箱

  • 官方微博

  • 一多不分微信

    公众号

  • 一多不分讲堂

    直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