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1899-1977),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桐城人(今铜陵市枞阳县人)[1] ,一代哲学宗师,也是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东方诗哲”[2] 、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3] 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哲学系(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2] 。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方东美一生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他曾自我评价,从家庭传统来说他是一个儒家,从气质上说他是一个道家,从教养上说他是西方的。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印度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同时,方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撰有《坚白精舍诗集》,存诗一千余首,并享有“诗人哲学家”之美誉。其“诗哲相兼”的学术气象,情理交融的著述风格,都是现代学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在方东美先生的学术世界中,诗意的叙述与逻辑的体系,形上的理境与形下的灿烂,华美的文采与宏阔的构思,完美地统一在他的著作之中。“讲学中外,五十三年,沿圣垂文,四百万言”,方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艺术世界如华严慧海,广大圆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和弘扬。
方东美研究所由方东美的高足、澳洲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法师资助成立。研究所为筹办刊物、聘请海内外专家做研究员、促成方东美全集在大陆出版任务,并预备在以方东美诞辰110周年为契机举办东美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
1899年2月9日 方东美先生生于安徽省铜陵市桐城县。[1]
1902年 3岁 始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4]
1913年 14岁 入桐城中学。与后来在美学、文学批评方面卓然成家的朱光潜先生同学。
1917年 18岁 考入金陵大学预科第一部。
1918年 19岁 升入文科哲学系。在校期间曾任学生自治会会长、金陵大学学报《金陵光》总编辑、学生学术团体“中国哲学会”主席。
1919年20岁与北京南下的学生代表段锡朋、周炳琳、陈宝锷接洽,参与发动
了南京的五四运动。11月初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为南京“少中”分会发起人之一。先生晚年致秦贤次先生的信中就南京“少中”会发起一事写道:“金陵大学少中会员最早为黄仲苏、方东美、赵叔愚。民国七年七月,少中在北京筹备成立后,王光祈、陈愚生经曾慕韩之敦促,南来至南京会晤左舜生、黄仲苏。盖曾、左、黄、李(动椿)旧为上海震旦大学同学。因此之故,王光祈、陈愚生抵南京后,左舜生(时在黄仲苏家教书)、黄钟苏即约方东美、赵叔愚至其家集议筹组少年南京分会。”(引自秦贤次《方东美先生与“少年中国学会”》,见杨士毅编《方东美先生纪念集》,台湾正中书局1982年12月版,第36—37页。)当年,先生于“少中”所办杂志《少年中国》上发表《柏格森“生之哲学”》(一卷七期)、《唯实主义的生之哲学》(一卷十一期)等文。(注:“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曾琦(慕韩)、王光祈(若愚)、周无(太玄)、陈*(愚生)、张梦九、雷眉生、李大钊。“少中”受启于“少年意大利”、“少年土耳其”运动,立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标举“奋斗、实践、坚忍、俭朴”的作风。“少中”存在期间,先后有120余人入会,诸如宗白华、高君宇、邓中夏、张闻天、刘仁静、恽代英、毛泽东等,都曾是“少中”会员。)
1920年 21岁 1月,“少中”会另创《少年世界》月刊,由南京分会编辑,先生任该刊总编辑。是年,在《少年中国》月刊发文《詹姆士底宗教哲学》(二卷十一期),在《少年世界》发文《美国群学会的年会》(一卷三期)、《国际间两大学术团体》(一卷十二期)及译文《一九一九年之俄罗斯》(一卷四期)、《罗素眼中苏维埃的俄罗斯——一九二〇年》(一卷十期)。6月,译成《实验主义》(D.L.Murray著)一书;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署名“方东英”。
1921年 22岁 7月1—4日,参加“少中”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会上,在讨论“学会宗旨及主义问题”时指出:“我的意思,亦只赞成能有一个明确的宗旨便好了。我们对于学会,最初只是非理智的爱悦,那是学会诗的时代。其次各就已见,对学会宗旨加以悬想的解说,那便是学会旧哲学时代。从今以后,要入学会的科学时代。学会宗旨与事业,均须有个明确合理的解释,我信原定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规定得很好。这已指出学术不能分开,而且果有益于社会,为学亦活动之一种。少年中国是纯洁而多方的。学会但能为她有一点一滴的贡献,便无愧创造少年中国的话。”(见《方东美先生纪念集》第41页)
1922年8月12日,搭乘“中国号”海轮赴美留学。赴美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当研究生。
1922年 23岁 夏,以论文《柏格森生命哲学之评述》获硕士学位。秋,为研究黑格尔哲学转学至俄亥俄州立大学。
1923年 24岁 春夏之交,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该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
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金陵大学校友陶行知、赵叔愚是其中骨干,“少中”同人多有参加。秋,回威斯康辛大学修博士学位课程。
1924年 25岁 夏,以论文《英国与美国唯实主义的比较研究》通过博士学位考试。因仓促回国,未依规定将论文正式出版,没有取得正式博士学位证书。回国后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现武汉大学前身)副教授,主授西方哲学。十月,曾琦、张梦九、左舜生、陈启天等创办《醒狮周报》,鼓吹国家主义。方东美依其在“少中”一届年会上的主张,婉言拒绝加入“醒狮社”。
1925 年 26岁 初春,与同在武昌师大任教的李璜应左舜生之邀赴沪,在“醒狮社”社址与“少中”部分同人聚会。会上,主张共产主义的恽代英、邓中夏、杨贤江、沈泽民等人与提倡国家主义的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杨效春等争辩激烈,终至不欢而散。当时,先生与王崇植二人为中立者。后先生在《苦忆左舜生先生》一文述及这次辩论,其中写道:“双方争至激烈时,拳不停挥,口沫四溅,各以杀头相威胁,当时如有手枪,恐已血流成河矣。在座者王崇植与余向主少中系一学会,其根本立场应超然独立于一切政治权力斗争范围之外,目睹此情此景,心已破碎,因起坐哀求双方平心静气,暂时恢复友悌情分,握手言和,了却少年中国一段公案。……迟之又久,双方始悻悻散去,只余舜生、崇植及余相对欷*而已。”(见《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5月版,第303页。)9月,任南京东南大学哲学教授,至1927年。时与李证刚先生、宗白华先生、何兆清先生等为同事。
1927年 28岁 是年春,唐君毅先生自国立北京大学转学至国立东南大学,与程石泉先生同为先生弟子。不久先生转任中央党务学校(后易名为中央政校、中央政治大学)哲学教授至1929年。从是年起兼任金陵大学哲学教授。
⒈《中国人生哲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⒉《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
⒊《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⒋《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
⒌《生生之德》,方东美先生全集编纂委员会编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⒍《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
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4版,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
⒏《哲学三慧》,台北三民书局,1984
⒐《坚白精舍诗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⒑《实验主义》,(英)莫越(D.Murray)著,方东美译,上海中华书局,1920
⒒《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孙智燊 译,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全书由匡钊译出,2009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⒓《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
⒔《中国人的人生观》(中文),台北幼狮文化,1980。
⒕《方东美先生全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005。
⒖《生生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在中国现代哲学家中,方东美是一位独具一格的人物。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现代转折指点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他深入中西哲学的堂奥,融汇百家,又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并创造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哲学系统。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可谓《易经》的创造性诠释与发展。方东美以生命为中心建构他的本体哲学架构,是与《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原理相契合的。方东美在《哲学三慧》里,由“无名之指”衍生出“情理二仪”,此由“太极无名”而显现的“情理二仪”实为本体所涵泳,两者各自体现了本体系统的原始意象。“无名之指”作为生命与世界的根源可彰显为不同的本体观念,换言之,人类心灵中蕴涵一种本体智慧,世界各民族的哲学创造与文化精神即为此种智慧所范导。他重点论述了中国、希腊与欧洲三种文化类型,加之后来论到的印度,他基本上把世界文化剖分为这四大传统,并断认世界文化的前途在于诸种文化多途并进和浑融互洽的演进中。方东美欣慕于中国古代哲学所臻至的完美与高度,力主中国哲学与文化应回复先秦儒家道家健康饱满的生命精神。他吸纳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思想,又揉合现代西方柏格森、怀特海哲学,乃至古代华严哲学,并以儒家的《易经》哲学贯通之。
上一篇:艾思奇
下一篇:Patrick Men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