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之境 ——在比较文化视域下重读《梁祝》以及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8-11-06 发布
8717 人浏览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的故事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则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这两部爱情悲剧经典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讲述的都是关于青年男女相爱却遭到社会和家庭的重重阻挠、以致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两者之异同吸引了很多中西比较文化学者的关注。 一直以来,学者们在比较研究中多强调两个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要素。然而虽然都以主人公殉情身亡为结局,《罗朱》往往被视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旧制之斗争的胜利,而《梁祝》则代表着反抗封建伦理的失败。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梁祝的死已成为对代表封建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人民大众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也就是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的统治集团的较量,并且以人民大众的失败为结局,是一种社会的悲剧。”[ 何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比研究[J].科技风,2012(07):204.]研究中还不难看到这样的对比:“一个(指《梁祝》)是被动消极地反抗,一个(指《罗朱》)是积极努力地争取”[ 吴彩琴.中西方文化对比浅探——以《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03):79-80. 80.]。“《梁》中的男女主人公处处遵循伦理道德的规范, 呈现出沉重的伦理色彩, 而《罗》中的男女主人公则不受任何外力的束缚, 勇敢追求个人价值, 呈现出张扬的个性色彩。”[ 魏金龙.《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差异及其根源[J]作家杂志. 2008 No.2.78.]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将儒家文化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分别以“消极”“沉重”和“积极”“张扬”加以描述,暗含着抑此扬彼的态度。研究者原本试图去揭示故事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却忽视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结果要么贴附标签,要么落入西方话语框架,对《梁祝》做出了一些误读。本文将试图在比较文化视域下重读该故事,用“一多不分”的宇宙观来解读《梁祝》,并借以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
查看详情文档

安乐哲 (Roger T.Ames)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尼山世界儒学
+ 详细了解

互动交流

  • 下载专区

  • 企业邮箱

  • 官方微博

  • 一多不分微信

    公众号

  • 一多不分讲堂

    直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