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三大洲,跨越中西间,如果选一个词概括美籍汉学大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的学术求索,那无疑是——儒学。
他先后在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等地求学,拿下中文、中国哲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最后来到夏威夷大学执教。
他学贯中西,专攻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相继翻译了《论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淮南子》《道德经》《中庸》等中国哲学经典;其著作《通过孔子而思》《期待中国:探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叙述》等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思想几百年的误会,清除了西方学界“中国没有哲学”的成见,开辟了中西哲学和文化深层对话的新路。
在夏威夷大学,他还与同行们创办起中国研究中心,并成立了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使得这所学府成为沟通中西哲学的重要基地。
而其学术生涯的起点,始于中国香港。18岁那年,或许是出于对远方的向往,安乐哲申请了到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他打开了别样世界:在港中文崇基学院和新亚书院,劳思光、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学派开山人物领他迈入中国哲学之门,带他研读《孟子》等古典原籍;同学赠送他《四书》,还给他取了颇有哲学范儿的中文名“安乐哲”,出自《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早在1985年,安乐哲就来过中国内地,他也在台湾、香港、北京等多地担任讲座教授。从夏威夷大学退休后,他来到燕园,担任北大博古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以及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
未名湖畔,这位年届七旬的老人过着“早四晚八”的规律生活,每晚8点入睡,清晨4点即起,开始一天的忙碌;为了屏蔽外界干扰,他几乎不用手机,也与微信等社交软件“绝缘”。他跟记者开玩笑,“我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不用手机的人。”仅有的一部手机,主要用于打车。所不同的是,学生与他沟通,邮件几乎秒回。
在北大,他主要讲授“比较哲学:中国与西方”“詹姆斯与孟子心理哲学”等课程。他认为,当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部分误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够,这更加需要中国的年轻人回归传统,并在国际上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为此,他专门开设“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研究”一课。来听课的有30位学生,这些年轻人,需要每周都写一个小报告,到了学期末还要用英文写研究报告,并走上讲台用英文讨论中国哲学。因为课程难度较高,学生戏称,安老师的报告是每周末的“噩梦”。不过,安乐哲倒是乐在其中,他希望,“经过这样的‘魔鬼训练’之后,未来,这些年轻人能够使用国际语言,把自己国家的儒学思想带到国外。”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安乐哲参加了5月15日下午举行的“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平行分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在他看来,正当其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每个国家扩大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原载:《北京日报》201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