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道金斯曾拍过一组纪录片形式的节目,名为《性,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在片中,作为无神论者的道金斯指出宗教不是唯一能够为人提供生存意义与临终关怀的存在,甚至在约束人们保持美德方面也未必如人们通常认为得那样有效。
实际上,在中国,宗教从未取代世俗道德规范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终准则,信仰也极少作为终极意义而存在。反而是在普遍的道德规范之上,人们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宗教如佛教或道教更多的只是提供“神力”的“保佑”,或者许诺来世的福祉,人们向宗教所寻求的,依旧是世俗的幸福与成就。无神论的思想进入中国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并且至今作为无神论为主流的国家,民间信仰和一些宗教“仪式”也与世俗生活并行不悖,似乎是中国人心中有两套“规律”,一套是切实可以用科学证明的自然规律,一套是参杂着神秘性与偶然性的“因果”规律,两者都没有唯一的神灵来制定,而是仿佛亘古便存在,只是有待不断深入地去认识而已。
因此,我认为传统的中国世俗观念中,即便参杂了不少宗教因素和迷信色彩,但任何更本质的规则都并非由“神”所制定或左右,“神”的存在并不为世俗规律提供终极的形而上学保障,反过来,神与鬼间的秩序,似乎只是世俗生活的延伸和投射,并且最终要向实际的世俗生活妥协。宗教固然可以用来世福报等观念来劝善,但最终无法与世俗道德准则相抗衡,凡是不能为现世带来好处的教义,极少会被主流所接受,如佛教流传到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也变得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一多不分”是对中国宇宙观的高度总结,是中国儒家思想立言之本,来自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对中国宇宙观的归纳概括,从“无定体观”和“生生不已观”以及“合有无动静观”,最后凝结为简单明了的“一多不分”观,用此来表达一与多,独特性与多义性,延续性与多样性、完整性与集成性之间的不分,同时又体现“一”和“任何一”之构成都必然含有“多”的思想。“一多不分”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即中国的传统人文结构。
安乐哲先生是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汉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主张会通中西(即东西方化),传承了唐君毅先生的“一多不分观”并发扬光大,构建独到的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体系,为中西哲学的互相理解与深层对话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力推动了优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在“一多不分”是安乐哲推广国际儒学和中华文化这个团队的代名词。
比较哲学的研究离不开“类比法”,为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故“一多不分”带出了“一多二元”。“一多二元”是西方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即西方的传统人文结构。虽然前两个字一样,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类的两大方文化,从哲学角度,经如此一对比,又简单又好区分,这里体现了安乐哲在国际儒学和比较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现象: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在城市的家庭中,家长把教育看得很重,有些家长甚至不惜花费家庭收入的50%投入到自己的孩子教育当中去,也因为,大多数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能更好,基于这样的需求,教育培训市场也就孕育而生了,这样,培训机构,家长,孩子这三个角色也就产生了。自从民办教育以来,随着近几年教育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的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慢慢开始出现老师不理解家长,家长不信任学校的情况;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完全没搞清楚。
《补习成绩的一多不分》:
在一线城市,很多家长每年花5-20万不等投入到课后的补习当中去,因为他们期望孩子的考试分数,学校排名能够更好,然后学习有的时候是个漫长的过程,它跟《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这两个因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然后绝大部分家长认为我投资了这么多钱给你们教育培训机构,自然你们得以高成绩回报我,他们不管自己的孩子怎样,只要成绩不考好,就认为老师的教育水平有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一个名师也不一定能出一个名徒出来的,优秀的老师可以教授孩子与众不同的学习技法,但是,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上课时老左顾右盼,痴迷网络等等,老师的技法再怎么高明,孩子的成绩也很难提高。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技法其实是相关关联的,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这两者内在化,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归根到底是很多家长对教育也不明白,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