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不分”观点是人类幸福重要的前提假设 
“一多不分”,它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具有万物一体、全息性、见微知著、普遍联系等特点。我们乃至世间的万物都是由基本单元构成,同属于一个源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万物殊异同时也万物一体。因为宇宙真理的全息性、“一多不分”性,我们可以通过最微小的事物,最日常的行为来悟到宇宙真理。我们每个人处于深厚和广泛的关系网脉之中,“一多不分”普遍联系深刻理解的最佳效果状态,会变成相互融合、感同身受及最有效合作的意义。利人而非利己的、“一切为了人民”的、“一多不分”的观点与信仰将个体与万物融合,与万物生,解决了人生终极意义的课题,为个体追寻的恒久的幸福状态提供了可能。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零和游戏,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一多不分”新观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之路。因此,“一多不分”的观点是个人、企业、国家、人类等各主体获得恒久幸福、恒久发展、恒久和谐的最重要的前提假设。
发布人:邓娟浏览次数:42287
28
2018-05
中国的人道与一多不分
 昨天听穆勒老师讲课,就知道西方哲学之一大陷阱存焉,故其心思在逻辑分析处盘旋,察一羽而失全貌,难自知也。此一关于孝之探讨,当从一观念之正名开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观念就是所谓哲学,众所周知,哲学这个观念最初原本是从希腊古语"爱智慧"迩来,其后逐步形成具体概念在西方的学统中运用。而所谓爱智慧的最初意义,是对此世界的最高善做一永恒的向往,而此世界之最高善究竟不是由人可以现实完成的,所以只可有一永恒之向往。这个哲学概念的基本背景还是宗教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神性的,超绝性的,一多二元的。这里的关键词是智慧,东西方对于智慧这个词的感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中国什么是智慧呢?这不是一个推出去的,可以走向形上的或者抽象的绝对概念,在中国,智慧是当下的,具有随时可以有人生诸事上高度洞见性的弹性观念。请注意洞见这个词汇,因为在西方洞见的来源和东方对于洞见的来源不是一个出处。在东方或者具体说在中国,洞见是一种直觉的敏锐的,对于天地宇宙的一体而产生的重要感应,洞见是一种天地和我一如的智的直觉,而不一定是感触直觉或知识经验的累积。那么,智慧也是人人心中本具的,他也有对于善的永恒向往,但是它是个内在的动力是人自己的良知,他对于善的体认是不分高低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当下的圆善的观念,老实讲,在西方哲学而言,尚未进步到对圆善,即一多不分的哲学系统之圆成实证,请注意中国哲学始终是个实证而不只是抽象探讨的理论。以现在中国人被严重西化的情形,穆勒老师的理论会有相当的迷惑性,但是在实证面前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虽然讨论起来有其抽象与周折,在中国人的眼里孝顺乃是天经地义不容探讨的,这里的不容置疑,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洞见与良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顺成,并非来源于上帝,或外在的政治洗脑,孝道是中国式的对于人生价值的智慧洞见,而不是一个被分析的观念,有人可能具有类似宗教的超越性的情怀来谈论这个孝道,比如昨天穆勒老师举的那三个例子,但他们的处世处事原则的根源依旧是人人本具,可以逆觉体证的良知。很多人浮浅的把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是善恶对立的那种善的不稳定的观念。其实此善非彼善,孟子谈性善是从善的根源处说善,什么叫善的根源处呢?就是能知是知非的那个知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的乍与必这二字中证的消息。此善是超越一切是非善恶的性体心体,这个超越也是道家所讲的无为,自然。无条件的善之在其自己的命令,在康德叫自由意志的必要设准,在西方人讲到是个设准就不错了,再推就还是上帝了,在中国这个不用推到外面,也无所谓内外,宇宙也是与我一体的,不是上帝在我心间,而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话来自著名的儒家心学大师陆象山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多岁很年轻,这就叫人生的智慧的洞见!用另外一个同时期的儒家理学大师的话说,叫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用安老师田老师的话头就是一多不分......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发布人:赵一鸣浏览次数:45185
22
2017-09
关于孝道之实质与穆勒老师商榷
昨天听穆勒老师讲课,就知道西方哲学之一大陷阱存焉,故其心思在逻辑分析处盘旋,察一羽而失全貌,难自知也。此一关于孝之探讨,当从一观念之正名开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观念就是所谓哲学,众所周知,哲学这个观念最初原本是从希腊古语"爱智慧"迩来,其后逐步形成具体概念在西方的学统中运用。而所谓爱智慧的最初意义,是对此世界的最高善做一永恒的向往,而此世界之最高善究竟不是由人可以现实完成的,所以只可有一永恒之向往。这个哲学概念的基本背景还是宗教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神性的,超绝性的,一多二元的。这里的关键词是智慧,东西方对于智慧这个词的感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中国什么是智慧呢?这不是一个推出去的,可以走向形上的或者抽象的绝对概念,在中国,智慧是当下的,具有随时可以有人生诸事上高度洞见性的弹性观念。请注意洞见这个词汇,因为在西方洞见的来源和东方对于洞见的来源不是一个出处。在东方或者具体说在中国,洞见是一种直觉的敏锐的,对于天地宇宙的一体而产生的重要感应,洞见是一种天地和我一如的智的直觉,而不一定是感触直觉或知识经验的累积。那么,智慧也是人人心中本具的,他也有对于善的永恒向往,但是它是个内在的动力是人自己的良知,他对于善的体认是不分高低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当下的圆善的观念,老实讲,在西方哲学而言,尚未进步到对圆善,即一多不分的哲学系统之圆成实证,请注意中国哲学始终是个实证而不只是抽象探讨的理论。以现在中国人被严重西化的情形,穆勒老师的理论会有相当的迷惑性,但是在实证面前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虽然讨论起来有其抽象与周折,在中国人的眼里孝顺乃是天经地义不容探讨的,这里的不容置疑,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洞见与良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顺成,并非来源于上帝,或外在的政治洗脑,孝道是中国式的对于人生价值的智慧洞见,而不是一个被分析的观念,有人可能具有类似宗教的超越性的情怀来谈论这个孝道,比如昨天穆勒老师举的那三个例子,但他们的处世处事原则的根源依旧是人人本具,可以逆觉体证的良知。很多人浮浅的把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是善恶对立的那种善的不稳定的观念。其实此善非彼善,孟子谈性善是从善的根源处说善,什么叫善的根源处呢?就是能知是知非的那个知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的乍与必这二字中证的消息。此善是超越一切是非善恶的性体心体,这个超越也是道家所讲的无为,自然。无条件的善之在其自己的命令,在康德叫自由意志的必要设准,在西方人讲到是个设准就不错了,再推就还是上帝了,在中国这个不用推到外面,也无所谓内外,宇宙也是与我一体的,不是上帝在我心间,而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话来自著名的儒家心学大师陆象山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多岁很年轻,这就叫人生的智慧的洞见!用另外一个同时期的儒家理学大师的话说,叫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用安老师田老师的话头就是一多不分......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发布人:赵伯毅浏览次数:46126
22
2017-09
《一多不分:作为无神论者的道德追求》

理查德·道金斯曾拍过一组纪录片形式的节目,名为《性,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在片中,作为无神论者的道金斯指出宗教不是唯一能够为人提供生存意义与临终关怀的存在,甚至在约束人们保持美德方面也未必如人们通常认为得那样有效。

实际上,在中国,宗教从未取代世俗道德规范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终准则,信仰也极少作为终极意义而存在。反而是在普遍的道德规范之上,人们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宗教如佛教或道教更多的只是提供“神力”的“保佑”,或者许诺来世的福祉,人们向宗教所寻求的,依旧是世俗的幸福与成就。无神论的思想进入中国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并且至今作为无神论为主流的国家,民间信仰和一些宗教“仪式”也与世俗生活并行不悖,似乎是中国人心中有两套“规律”,一套是切实可以用科学证明的自然规律,一套是参杂着神秘性与偶然性的“因果”规律,两者都没有唯一的神灵来制定,而是仿佛亘古便存在,只是有待不断深入地去认识而已。

因此,我认为传统的中国世俗观念中,即便参杂了不少宗教因素和迷信色彩,但任何更本质的规则都并非由“神”所制定或左右,“神”的存在并不为世俗规律提供终极的形而上学保障,反过来,神与鬼间的秩序,似乎只是世俗生活的延伸和投射,并且最终要向实际的世俗生活妥协。宗教固然可以用来世福报等观念来劝善,但最终无法与世俗道德准则相抗衡,凡是不能为现世带来好处的教义,极少会被主流所接受,如佛教流传到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也变得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发布人:付子轩浏览次数:45275
22
2017-09
试用“一多不分”话读经

“一多不分”是对中国宇宙观的高度总结,是中国儒家思想立言之本,来自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对中国宇宙观的归纳概括,从“无定体观”和“生生不已观”以及“合有无动静观”,最后凝结为简单明了的“一多不分”观,用此来表达一与多,独特性与多义性,延续性与多样性、完整性与集成性之间的不分,同时又体现“一”和“任何一”之构成都必然含有“多”的思想。“一多不分”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即中国的传统人文结构。

安乐哲先生是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汉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主张会通中西(即东西方化),传承了唐君毅先生的“一多不分观”并发扬光大,构建独到的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体系,为中西哲学的互相理解与深层对话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力推动了优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在“一多不分”是安乐哲推广国际儒学和中华文化这个团队的代名词。

比较哲学的研究离不开“类比法”,为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故“一多不分”带出了“一多二元”。“一多二元”是西方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即西方的传统人文结构。虽然前两个字一样,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类的两大方文化,从哲学角度,经如此一对比,又简单又好区分,这里体现了安乐哲在国际儒学和比较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发布人:陈建浏览次数:46416
22
2017-09
关于《一多不分》在教育培训中的探究

现象: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在城市的家庭中,家长把教育看得很重,有些家长甚至不惜花费家庭收入的50%投入到自己的孩子教育当中去,也因为,大多数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能更好,基于这样的需求,教育培训市场也就孕育而生了,这样,培训机构,家长,孩子这三个角色也就产生了。自从民办教育以来,随着近几年教育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的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慢慢开始出现老师不理解家长,家长不信任学校的情况;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完全没搞清楚。

《补习成绩的一多不分》:

在一线城市,很多家长每年花5-20万不等投入到课后的补习当中去,因为他们期望孩子的考试分数,学校排名能够更好,然后学习有的时候是个漫长的过程,它跟《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这两个因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然后绝大部分家长认为我投资了这么多钱给你们教育培训机构,自然你们得以高成绩回报我,他们不管自己的孩子怎样,只要成绩不考好,就认为老师的教育水平有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一个名师也不一定能出一个名徒出来的,优秀的老师可以教授孩子与众不同的学习技法,但是,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上课时老左顾右盼,痴迷网络等等,老师的技法再怎么高明,孩子的成绩也很难提高。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技法其实是相关关联的,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这两者内在化,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归根到底是很多家长对教育也不明白,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发布人:张凯浏览次数:45407
22
2017-09

安乐哲 (Roger T.Ames)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尼山世界儒学
+ 详细了解

互动交流

  • 下载专区

  • 企业邮箱

  • 官方微博

  • 一多不分微信

    公众号

  • 一多不分讲堂

    直播号